新闻资讯
我省红树林和湿地保护技术研究取得重要成果
2024-01-27 浏览:483
  近几年来,福建省科技厅十分重视红树林和湿地保护的技术研究,通过科技计划项目立项,组织科研人员进行科技攻关,经三年努力,取得重要成果。日前,省科技厅组织有关专家对泉州湾河口、九龙江口和东山湾3个省内主要红树林湿地的相关技术研究项目进行了验收。

  “泉州湾河口湿地保护与修复技术”项目实施,完成了红树林造林恢复20hm2,筛选出桐花树、秋茄、白骨壤等3种泉州湾滨海湿地的适生红树植物,构建了10 m2的红树林示范区,形成了1个比邻城市的自然旅游景点——湿地红树林6000多亩;建立了红树林快速繁殖技术,形成了3套植物群落组合技术;在节省红树林造林成本、大面积快速恢复配套技术上取得突破性成效,已在洛江、泉港等地推广应用,取得明显的生态和社会效益,在滨海湿地红树林生态恢复方面具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。

  “九龙江口红树林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”项目实施,引进了拉贡木、美国白骨壤和无瓣海桑等新品种3种,以本地秋茄为主,扩大红树林种植面积600多亩,使红树林保护区面积达到了8000亩以上,确保了红树林区内90多种鱼类、鸟类等栖息。建立了红树林宣教中心和红树林观鸟台,设置了红树林界碑界桩等维护标志。对红树林实施动态监测,开展红树林科普宣传及专家咨询活动,收到了较好的实施效果。

  东山湾(漳浦)“速生红树植物无瓣海桑种苗驯化示范基地建设和种植推广”项目实施,通过对无瓣海桑引种、育苗,掌握无瓣海桑在福建南部的种苗培育技术,包括种质资源比较筛选、种子处理、育苗各时期的用水盐度管理、越冬技术等,为无瓣海桑的北移引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。无瓣海桑育苗基地北移约1纬度,为国内北部的无瓣海桑种苗基地。已推广种植无瓣海桑500多亩,造林一年平均树高达到1.5米,二年后基本郁闭成林,取得了显著的生态和社会效益,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。